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资讯10小时前更新 莉可丽丝
7 0 0

自10月16日发售以来,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(Pokémon LEGENDS Z-A)便让无数玩家沉浸在全新的宝可梦世界里。除了暗藏伏笔的剧情,它打破传统本传的玩法设计,更引发了行业内外的讨论——日本作家兼讲师布施川天马近日在《日刊SPA!》发文,直言这款游戏是“亲子共学神作”,其独特视角迅速吸引了网友关注。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布施川天马表示,自己虽刚通关不久,却立刻感受到了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的“不一样”。这种区别于传统宝可梦的违和感,不仅是玩法的革新,更藏着值得深挖的教育意义。在他看来,这款游戏完全可以成为亲子一起动脑、锻炼思考能力的“活教材”。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与传统系列最大的差异,在于它彻底转向“动作RPG”模式。从《宝可梦 红/绿》开始,训练家始终站在安全区外发号施令,像教练般遥控战斗;但在《宝可梦传说》系列里,主角要和宝可梦并肩在野外行动,野生宝可梦会主动发起攻击,受击过多还会“晕倒送回基地”。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这个设定起初让老玩家不适——毕竟过去从没有“被野生宝可梦追着打”的经历。可布施川天马指出,这恰恰是游戏贴近现实的起点:宝可梦的力量本就夸张,“鬼斯的瓦斯能让印度象两秒昏倒,小火马能跳过东京铁塔”,人类若真遇上,本就难以招架。当然,他也强调“游戏终究是游戏”,但这种“合理的危险”,反而能引导玩家培养“好的游戏脑”。

布施川天马所说的“好的游戏脑”,核心是“分清虚拟与现实,却不割裂两者”——能在玩游戏时主动对比现实,提出问题。比如看到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的野生宝可梦,会思考“如果现实中有宝可梦,人类该怎么和它们共存?”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他举例:现实里人类应对熊都头疼,更别说游戏里在街上乱逛的宝可梦。若真能捕捉宝可梦,有人会研究“皮卡丘的电击能发多少电”“凯西的瞬移能搬多重东西”,也会有人呼吁“尊重宝可梦意志”,甚至可能诞生相关信仰。这种从游戏延伸到现实的思考,正是锻炼思维的过程。

很多人觉得宝可梦是“儿童向”,但布施川天马认为,系列其实一直藏着现实的影子:早期“火箭队”靠非法贩卖、奴役宝可梦赚钱,《宝可梦 黑/白》的“等离子队”以“解放宝可梦”为名行极端之事,这些在《宝可梦特别篇》漫画里更显深刻。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而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把这种现实感拉得更近:击败对手能拿奖金,自然会让人想“规则是谁定的?没裁判会不会有人偷袭抢钱?”更特别的是,游戏真的允许玩家从敌方训练家背后偷袭,甚至鼓励“不被发现的偷袭”——这种“不完美”的设定,让玩家直面“世界本就有残酷面”的真相。

布施川天马认为,《宝可梦传说》系列的魅力,在于它不回避成年人的“为什么”,而是认真描绘“宝可梦真实存在的世界”。就像《咒术回战》提“咒力发电”、《鬼灭之刃》里“断手断脚就退场”,虚构故事里的现实细节,才让它更有说服力。

他反对“游戏归游戏,现实归现实”的刻板想法:“这就像说‘读书只能在书桌’,太死板了。”真正的学习,是能跨领域对比差异——而游戏,恰好能成为亲子共学的切入点。

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获赞!日本作家拆解游戏深层价值

“很多家长烦孩子沉迷游戏,可如果家长能陪孩子聊‘游戏里的宝可梦,现实里会怎样’,游戏就不再是‘洪水猛兽’。”布施川天马说,当家长用现实视角解读游戏细节,娱乐就变成了共同学习的机会。

当然,这只是布施川天马的个人观点,但《宝可梦传说 Z-A》的“寓教于乐”确实值得关注。对习惯传统宝可梦的玩家来说,它或许需要适应;但能让孩子在玩游戏时思考现实、家长借此和孩子互动,无疑是件两全其美的事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none
暂无评论...